?
文/熊金武
人生充滿了偶然性。不過,努力是人們唯一你能夠把握的。努力不能改變人生偶然性,卻能提高把握自身命運的概率。從經濟學角度看,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,青春是最寶貴的財富,應該被投資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上,努力做好自己理想的事情。當然,這只是我回首的領悟。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。不過,快樂的孩子沒有用心“求學”,所以直到初中,成績一直在班級末尾與中下之間掙扎。幸好得到幾位好老師指導、鼓勵、支持,“求學”才步入正軌,一步一步走向了高中、大學,以至現在。
一、宏觀環境:付出總有回報的學校
什么叫做“求學”的正軌呢?我認為,學校是“求學”的宏觀環境。學校提供的一種積極的“按勞分配”的機制——付出總有回報,即個人學習努力程度與成績正相關。當然,好的成績不僅會得到父母和老師的關注、同學的尊敬,還會得到學校的獎學金。所以,認真“讀書”、成績優異是在學校這種機制下學生的最正確選擇,也就是“正軌”。學校的這種激勵機制是激勵相容的,也沒有現實生活中其他環境那么殘酷,在人生歷程中很難再遇到。也許這是很多同學畢業后懷念學校的一個原因。回想很多聰明、有能力的朋友在“求學”之路上歷經曲折、甚至無耐退出,我不免為之惋惜。同時,我為擁有這樣的機遇心懷感恩,尤其是年邁的父母。
二、微觀選擇:從眾還是獨立決策
與青春時期其他選擇一樣,當年的我不可能理解校園的這種機制,也沒有對“求學”之路是否正確的判斷力,卻做出了不斷學習的選擇。可能是因為發現那些被認為優秀的朋友都這么做,所以自己才這么做。當年的我只是羊群效應中的一只懵懂的羊。按照現代經濟學的觀點,這種決策方式符合顯示性原理。簡單說就是,在信息不對稱(或不充分)的情況下,當自己在面對取舍判斷而不知所措的時候,就選擇大多數人(尤其是父母)認為對的。這在大概率上是不會犯錯誤的。同時,這種決策效率也比較高。往小了說,是因為人生苦短,不容彷徨,耽擱不得;往大了說,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,誰停留片刻就輸了一大截兒,沉舟側畔,只能望洋興嘆。
不過,如果只滿足于做羊群效應中的某只羊,我們就不會有成長。很多決策,比如保研、留學、就業等,只需要參考父母、老師、朋友的意見,然后自己綜合權衡,獨立做出決策。意見只是參考,而不是聽從。因為在大變革的時代,外部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各方面都處于快速更新過程中,新理念、新規則、新事物等層出不窮,這些不是父母所能及時了解和跟進的。同時,選擇必然涉及個體主觀性,每個人自己的偏好也不為他人所能完全理解。所以,我們應該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父母、師友等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獨立決策。這個決策結果可能是不同于眾人的道路,而是一條自己的路。獨立決策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,也是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。
三、組合選擇:做該做的選擇
大學生不僅需要獨立決策很多事情,還需要將有限的青春時光投入到多樣化的“求學”選擇。面臨的是一個“投資組合選擇”。如果高考是中國人的獨木橋,大學中“求學”就不僅僅是課堂學習應試,還包括了自學、科研、人際交往、社會實踐等。“非典”讓我的大一生活只留下學習的記憶。大二、大三我參加了軍樂團、社會調查社團等,還作為班委組織班級活動,豐富了校園生活,同時也結交了很多朋友,積淀了友誼。有一些同學熱衷于創業、兼職、社團活動等,并且個別還取得了成就。大學有豐富的選擇項目?,條條大路通羅馬。
事實上,這要求大學生更好地分配學習、生活、實踐之間的時間。其中,課堂學習依然是大學生活的“本分”,因為只有學校才能提供這么好的學習環境。。即使創業成功的朋友,至今也常有莫大的遺憾,后悔沒有在該讀書的年紀去認真讀書,青春時光一去不復返。大三下學期之后,我開始全力準備研究生考試,付出了更多時間。讀書,是一分耕耘一份收獲,沒有捷徑。幸運的是,我以比較高的分數順利考上了研究生。
四、評價標準:為什么“該”讀書?
為什么讀書是“該”做的選擇呢?這涉及到評價標準,也是求學者需要回答的。當然,評價標準問題也是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有糖吃是幼兒園小朋友最好的激勵。“書中自有千鐘粟,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是傳統教育的主要理念。讀書曾被認為可以解決就業、婚姻、生計等貌似一切問題,何樂而不為呢?不過,大學教育讓我對世俗的觀念都要保持謹慎的懷疑,需要反思和分析。2008年,當看到碩士畢業同學年薪數十萬而碩博連讀同學月補貼僅300元的時候,我懂得了讀書不是為了發財。2012年,當博士畢業可以在企業、政府與教研工作選擇的時候,我才懂得讀書不是為了找一份他人看來最好的工作,而是要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。讀書可能改變不了命運,卻讓人形成了對世界全新的看法,重塑了自我。沒有任何回報比重塑自我更好。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,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、生活。
市場包容人的差異性,尋求各種資源的最優匹配。求學之路也一樣,求學經歷千差萬別,青春的領悟各不相同。沒有最好,只有適合。所以,前文僅供大家參考。只希望大家珍惜寶貴的青春時光,將時間精力投資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上!孔子說“后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”,肯定了青春的可貴。他還同時說“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”,則是鞭策青年人要發憤圖強。謹以此共勉!
最末,作為獨生子女一代,請珍惜身體,珍愛生命。我們的青春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,青春的我們是父母最寶貴的財富!